浅谈幼儿感恩教育的实施
文章报道 [德育教育] http://www.vtfoodhelp.com/dir/转载请保留出处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饱含深情的《感恩的心》,在我国被广为传唱。时至今日,依然深得大家的喜爱。可见,“感恩”这一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然而,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过“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享受幸福,享受生活。”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重爱于一身,只知道贪图享受、无限索取、竞相攀比,不知道无私奉献、感恩回报、肩负责任。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幼儿中开展感恩教育呢?
一、积极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幼儿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他人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在学校里,教师以身作则的引导,对幼儿而已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眼里,教师就像圣人一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懂感恩的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对他人的帮助说“谢谢”,不小心碰坏别人的东西应道歉,并且不时地对孩子进行关爱。久而久之,天性使然的模仿中,孩子们形成了感恩的意识。
二、从实践层面引导幼儿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幼儿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幼儿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师长,回馈社会。通过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来贯彻其感恩教育,会为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师要在幼儿学习生活中,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方面,进行选择性的引导。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任务,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做事能力又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但应注意的是,在引导时,教师必须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幼儿做错事或没完成任务就训斥他们,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感恩之心的培养,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以及温和的教育方式更能够对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三、择优选择幼儿的教育环境。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人生成长的第一站,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因此,为幼儿搭建感恩教育的第一个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要想使孩子学会感恩,就必须对家庭成员的言行进行规整。首先是礼貌用语,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再者是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注意礼貌待人。
2、校园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步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校园内,教师应以身作则,以爱心为基点,让感恩充满整个校园。
3、社会环境
在对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中,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强化孩子们感恩心的重要条件。为了民族未来的富强,每个人都应当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努力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爱是一切。培养幼儿对爱的理解应从小做起,通过对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开展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强化和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监督,让幼儿在一片感恩中茁壮成长。
感恩教育是一项持续不停的社会工程,我们要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一颗感恩的种子,用心灵的泉水滋润、灌溉、培养、呵护它成长。我相信,终有一天,感恩之花会开满人间!